在生活中,意外往往突如其来 —— 家人突然晕倒、孩子误食异物、朋友溺水…… 很多时候,生死就在几分钟的 “黄金救援时间” 里。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,不仅能为专业医疗救援争取时间,更可能直接挽救一条生命。以下这些关键场景的急救技巧,每个人都该学会并牢记。
一、心脏骤停:4 分钟内做对 “黄金急救”
心脏骤停是最危急的情况之一,大脑缺氧超过 4 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,超过 10 分钟基本失去抢救可能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 “心肺复苏(CPR)+ 体外除颤(AED)”,步骤如下:
判断意识与呼吸: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喊 “你还好吗?”,同时俯身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(观察时间不超过 10 秒)。若无意识、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,立即启动急救。
呼叫救援:让身边人立即拨打 120,并寻找附近的 AED(体外除颤仪,常见于商场、地铁、学校等公共场所,标识为绿色 “生命之星”)。
胸外按压:让患者平躺于坚硬地面,施救者跪坐其一侧,双手掌心交叠(掌心向下,手指翘起不接触胸部),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。双臂垂直于胸部,用上半身力量按压,深度 5-6 厘米,频率每分钟 100-120 次(相当于每秒 2 次,可跟着 “祝你生日快乐” 的节奏按压)。按压时避免中断,即使累了也尽量坚持,直到 AED 到位或专业医护人员接手。
使用 AED:拿到 AED 后,按仪器语音提示操作 —— 打开电源、贴电极片(按图示贴在患者右锁骨下和左乳头外侧)、让所有人远离患者,仪器会自动分析心率,若提示 “建议除颤”,按下除颤按钮,除颤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,循环至患者恢复意识或医护人员到达。
注意:若患者是婴儿或儿童,需调整按压位置(婴儿为两乳头连线下方,儿童同成人位置但用单掌按压),按压深度为胸部厚度的 1/3(婴儿约 4 厘米,儿童约 5 厘米)。
二、气道异物:“海姆立克急救法” 能救命
吃饭时大笑、孩子误吞小玩具,都可能导致异物堵塞气道,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、面色发紫、无法说话等症状,此时 “海姆立克急救法” 是关键:
1. 成人 / 1 岁以上儿童(清醒状态)
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,双腿分开呈弓步,让患者弯腰,身体前倾。双臂环抱患者腰部,一手握拳,将拇指顶住患者肚脐与剑突(胸口下方尖形骨头)之间的位置;另一手抓住握拳手,快速用力向后上方挤压患者腹部,频率约每秒 1 次,直到异物排出。
2. 婴儿(1 岁以下)
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,手臂贴着婴儿前胸,手托住婴儿下颌,让婴儿头部低于躯干。用另一手的掌根,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 5 次。若异物未排出,将婴儿翻过来,面朝上放在大腿上,用两指在婴儿肚脐与剑突之间按压 5 次,重复拍背和按压,直到异物排出。
3. 自救方法
若身边无人,可自行寻找坚硬物体(如椅背、桌边),将腹部肚脐与剑突之间的位置顶在物体上,快速用力向前挤压腹部,模拟海姆立克动作,直到异物排出。
三、溺水:救上岸后先 “控水” 还是先 “救命”?
很多人误以为溺水者救上岸后要先 “控水”(如倒挂身体),但实际上,溺水致死的核心是缺氧,优先恢复呼吸和心跳比 “控水” 更重要:
判断状态:若溺水者清醒,有呼吸和心跳,让其侧卧,清理口鼻中的泥沙、杂草,保持气道通畅,注意保暖,等待医护人员。
若无意识、无呼吸:立即清理口鼻异物,然后进行 “人工呼吸 + 胸外按压”—— 捏住患者鼻子,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嘴巴,缓慢吹气(每次吹气 1 秒,观察胸部是否起伏),吹 2 口气后,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,如此循环,直到患者恢复呼吸或 AED、医护人员到达。
注意:若溺水者在水中发生心脏骤停,救上岸后无需刻意 “控水”,直接开始心肺复苏即可,少量水分进入肺部不会影响急救效果,耽误时间反而会错失生机。
四、烫伤:“冲、脱、泡、盖、送” 五步走,避免二次伤害
烫伤后最常见的错误做法是 “涂牙膏、抹酱油、挑水泡”,这些行为会加重损伤、增加感染风险。正确处理步骤是 “冲、脱、泡、盖、送”:
冲: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(水温 15-20℃最佳),持续冲洗 15-20 分钟,快速降低皮肤温度,减轻疼痛和损伤。不要用冰水冲洗,以免冻伤。
脱:若烫伤部位有衣物覆盖,待皮肤降温后,小心脱去衣物(若衣物与皮肤粘连,不要强行撕扯,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,保留粘连部分)。
泡:若烫伤面积较小(如手指、手背),可将烫伤部位继续浸泡在冷水中 15-20 分钟,进一步缓解疼痛(大面积烫伤或特殊部位如面部、会阴部,不建议浸泡,用冷水湿敷即可)。
盖:用干净的无菌纱布或干净、湿润的毛巾轻轻覆盖烫伤部位,避免摩擦,减少感染风险。不要用创可贴或有毛絮的布料,以免粘连伤口。
送:若烫伤面积较大(超过手掌大小)、烫伤部位在面部、眼睛、关节或出现水泡、皮肤破损,立即送往医院烧伤科,不要自行处理水泡或涂抹药物。
五、重要提醒:这些 “急救误区” 要避开
晕倒就掐 “人中”:掐人中只能刺激患者短暂清醒,无法解决根本问题(如心脏骤停、低血糖等),若患者发生心脏骤停,掐人中会耽误心肺复苏的时间,正确做法是先判断呼吸心跳,再决定下一步。
骨折后随意搬动:四肢骨折时,随意搬动可能导致骨折断端移位,损伤血管和神经;脊柱骨折(如高空坠落、车祸后)若随意搬动,可能导致瘫痪。正确做法是:让患者保持原位,用树枝、木板等硬物固定骨折部位(四肢骨折可将受伤肢体与健康肢体绑在一起),脊柱骨折需专业医护人员用担架搬运。
异物卡喉拍后背:若患者能咳嗽,说明气道未完全堵塞,此时让患者弯腰咳嗽,利用气流将异物排出即可;若强行拍后背,可能导致异物卡得更紧。只有当患者无法咳嗽、说话时,才用海姆立克急救法。
急救知识不是 “无用的储备”,而是关键时刻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 “生命防线”。建议大家不仅要收藏本文,更要通过正规渠道(如红十字会培训、专业急救课程)练习实操 —— 毕竟,只有 “会做”,才能在危机来临时真正救命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