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减政策实施后,对学生、家长和学校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?

十万个为什么 其他好文 701

双减政策实施后,对学生、家长和学校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?-第1张图片-iT日记

“双减” 政策(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)实施以来,对学生、家长、学校三方产生了多维度影响,整体推动教育回归 “育人本质”。

对学生而言,核心影响是 “释放成长空间”:一方面,作业总量减少(小学 1-2 年级无书面作业,初中书面作业不超过 90 分钟),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,能参与兴趣活动(如绘画、乐器、体育)、阅读课外书籍或陪伴家人,减少 “机械刷题” 带来的疲劳,缓解学习焦虑;另一方面,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幅缩减,学生告别 “放学后赶培训班” 的忙碌节奏,有更多时间接触自然、参与社会实践,促进综合素质发展,但也有部分学生因缺乏培训辅助,在学习难度较高的科目(如数学、英语)上出现暂时适应问题,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引导。

对家长而言,影响呈现 “双向变化”:积极层面,家长无需承担高额培训费用(学科类培训价格普遍下降 50% 以上),减轻了经济压力,同时减少了 “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”“送孩子赶培训班” 的时间成本,有更多精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状态;挑战层面,部分家长因自身教育能力有限,面对孩子的学习疑问难以有效辅导,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理科知识,需要依赖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;此外,部分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除,可能出现 “焦虑转移”(如购买教辅资料让孩子在家自学),需要通过学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缓解。

对学校而言,影响集中在 “提升教育质量”:一方面,学校需强化课后服务(课后服务时间覆盖家长下班时间),开设多样化课程(作业辅导、兴趣班、社会实践),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、时间精力提出更高要求,部分学校通过 “教师轮岗”“集体备课” 提升教学效率,确保课后服务质量;另一方面,学校需优化作业设计,减少 “重复性作业”,增加 “实践性、探究性作业”(如科学实验、社会调查),推动教学从 “应试导向” 转向 “素养导向”,同时加强家校沟通,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,形成 “家校协同育人” 的合力。总体而言,“双减” 政策正在逐步改变 “教育内卷” 的现状,让教育回归校园主阵地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健康的环境。

标签: 双减政策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
  • Refresh code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